close

收聽


Rti 撰稿‧編輯:楊明娟        新聞引據:廣電媒體 (維基百科)

國際影壇年度盛事法國坎城影(Festival de Cannes)25日公佈各項得獎名單,描述巴黎一所高中老師與學生之間日常生活互動的影片「牆與牆之間」,擊敗參展的其它23部影片,贏得最高榮譽的金 棕櫚獎,這是過去21年來法國影片第一次在坎城影展揚眉吐氣,奪下大獎。今天的新聞辭典為您介紹已經邁入第61年的坎城影展: 坎城影展(Festival de Cannes)在1939年創立,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展之一,與德國的柏林影展、義大利的威尼斯影展、加拿大的多倫多影展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影 展,並列為國際五大影展。


坎城影展每年在5月中旬舉辦12天左右,通常是5月中的某一個星期三開幕,隔一週的星期日閉幕。例如今年的坎城影展是在14日揭幕、25日閉幕。

1930年代末期,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法西斯主義氣焰高漲,加上德國宣傳部大力運作,拍攝1936年柏林奧運紀錄片「奧林匹亞」 (Olympia),強勢入圍1938年的威尼斯影展,並奪下最佳外國影片「穆索里尼獎」;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長傑伊(Jean Zay),決定在坎城創立新的國際影展;第一屆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而之所以選擇坎城是因為這個地方的氣候相當舒適。

1939年8月,美國片商「米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帶著賈利.古柏(Gary Cooper)等好萊塢明星到坎城辦派對、慶宴,吸引不少影迷駐足。但是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影展宣佈取消;9月3日法國、英國對德國宣戰。

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的支持下,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度舉辦,這是實實在在的第一屆坎城影展。

自1946年第一屆以來,除了1948年跟1950年因為財政困難停止舉辦外,坎城影展年年都如期舉辦。

除了影展會場內的熱鬧氣氛,坎城影展還有一個有趣的特色,就是上空的比基尼女郎競爭在會場爭奇鬥艷。這個另類傳統是因為在1954年,名不見經傳的小明 星席娃(Simone Silva),突然在大明星勞勃.米契(Robert Mitchum)身邊,脫掉比基尼的上衣,這個驚人之舉讓席娃成名,從此有不少人效法,希望藉此吸引大眾的眼光。

在歷屆坎城影展中, 華人得獎紀錄不少,包括1993年中國導演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獲得金棕櫚獎。1994年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的「活著」獲評審團大獎,葛優獲最佳男演 員獎。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春光乍洩」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第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華人導演。

2000年已故的台灣導演楊德昌執導的「一一」奪得最佳導演獎。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讓梁朝偉奪得最佳男演員,美術總監張叔平、攝影指導杜可風和李屏賓則榮獲「最佳藝術成就大獎」。

2004年張曼玉以「錯得多美麗」奪得最佳女演員獎。2005年王小帥執導的電影「青紅」奪得了評委會獎。2006年王家衛擔任電影節的評判團主席,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這一年的評審還包括中國女演員章子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tiV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