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目前有超過273個地方文化館,分散在各個角落,主題不同、展出物品也包羅萬象,蘊藏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能量,讓台灣在地文化之美,更加閃耀動人。


現在就讓我們聚焦『
賴和紀念館

 

『文化館檔案』

  • 『賴和紀念館』,位於彰化市區内,1994年設立,是為了紀念本職是醫生,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的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由賴和文教基金會負責經營管理。

  • 館舍面積大約65坪,館藏完整的賴和遺物、藏書、字畫、手稿及相關文獻資料,並結合賴和文學及彰化地景,推出賴和散步文學地圖,希望帶領民眾從重視自己的鄉土開始,進而對台灣文學、文化有更深入了解。

  • 每星期二到星期六開館,團體參觀須事先預約。

 

圖片來源. 賴何文學館網站

心情俗化久無詩
墜落雖深卻不悲
要向民間親走去
街頭日作走方醫

這是賴和的詩作「十日春霖」。這位1894年出生在台灣彰化縣的醫生,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之一,更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賴和的一生都活在日本統治台灣之時,受日本教育的他,堅持以漢文寫作,不但在彰化開設賴和醫院懸壺濟世,更藉著文學作品及參與社會運動,對抗日本殖民統治,並因此二度入獄。賴和紀念館執行秘書張綵芳介紹了賴和的生平:

賴和先生他的身份其實蠻多元的,老一輩的彰化人對他的印象就是他是個醫生,都叫他「走街仔仙」,因為他可能常常會坐三輪車到處去看診,之後再回到「賴和醫館」看病。所以對老一輩的彰化人來講,他的形象就是一個仁醫,人家都叫他「彰化媽祖」。

他同時又是一個作家,在整個日據時期的台灣文學的發展史上,如果要去閱讀台灣文學就不能夠不從賴和開始認識,因此他被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再者從他的作品裡面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強烈的抗議精神及人道關懷,這兩個這麼重要的作品所要投注的特色,也在在表現、呈現他對當時日治時期那個時代歷史背景、社會狀況他所要關心,他所想要去讓台灣人民能夠去覺醒,能夠去體認到自己身為一個台灣人能夠為自己爭取什麼,那樣堅定的立場,所以也會有人把他稱為一個台灣運動家。我想我可以用這樣子的三種身份很簡單的介紹他。

賴和悲天憫人的胸襟也表現在他的文學創作上。發源於1920年代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反應了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台灣民眾在文化思想上的啟蒙運動,而曾經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編輯的賴和,不但是當時公認的文壇領袖,更是新文學運動的先驅。

他的創作包羅萬象,包括了漢詩、新詩、小說、散文或其它書信、日記等雜文,題材則觸及現實的多個面向。張綵芳說:

他的作品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像「一桿秤仔」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作品,現在也收錄在很多版本的高中課本裡。裡面的主角「秦得參」翻成台語就是「很得慘」,我想這個諧音應該可以聽的出來,在那個時代的一個貧民百姓他們生活背景是如何。

賴和作品他完全以弱勢族群,以一個人民生活角度去描述他所有作品裡面的角色跟重點,這完全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情形。人家說小說家的眼光其實看到的就是當時的社會跟歷史。我想這在賴和作品裡面是表現無遺的。

賴和紀念館內展示了賴和的手稿、藏書、字畫和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相關影像資料、照片等,都是珍貴的台灣文學史料,並陸續收集、展示彰化地區作家的手稿文物,還擺放了賴和的個人生活用具以及生前用來醫治過無數彰化人的醫療器材、診療椅等等,隱藏著彰化民眾對這位時代鬥士無盡的懷念。張綵芳說:

賴和所有的手稿,包括他的筆記或相關醫療用品,所有東西其實是賴和的長子還有他的家人,那時候在他過世之後把它收起來,當初可能也完全沒有思考到將來會替他成立一個紀念館。

到後來1994年的時候台灣文學界前輩,像鍾肇政老師、葉石濤老師知道賴和對台灣文學的貢獻,「台灣新文學之父」這個稱謂並不是賴和過世之後才被封號的,是他在擔任「台灣新民報」編輯的時候,一些後輩作家就這樣子稱呼他了。

覺得他是台灣新文學的爸爸、媽媽,因為他照顧了很多想要從事文學創作的這些後生晚輩,一直不停的提攜他們,希望他們往這條文學創作的路邁進。

台灣的這些文學前輩們說,有必要讓台灣人知道,我們有賴和這樣的作家、作品存在,需要被認識,需要被閱讀。

繼續閱讀全文

本特別節目由文建會贊助播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tiV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