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巷海邊數年來已成為基隆水燈之夜的施放地點,平常僻靜的海灘一到中元夜卻是熱鬧非凡。

在基隆的中元普渡史上,這並不是最早的放水燈頭處,據地方父老說,較早基隆港尚未建成現代化港口前,是天然港,當時居民較少,可就近在港邊附近海濱燃放;後來隨著港口的繁榮,放水燈的地點也就數度遷移,在諸多考慮及衡量後,終於選定鄰近的八斗子望海巷的寬闊海邊。

每年中元普渡時,基隆人會在空地上先排好香案、供桌,供獻三牲祭品,由法師率領僧眾誦經施化,這時字姓的水燈頭都已排在場內,燈火通明,人影幌動。等誦經完滿後,開始燒化經衣、銀紙,並燃放鞭炮,在飛揚的紙錢與炮聲中,各字姓宗親會協力將水燈頭抬到海濱,放入海中。水燈頭內放置紙錢、經衣,點燃的燭火就在萬目期待下,一座座水燈頭被一一點燃,隨著潮水飄向海中。


 


基隆地區的水燈頭,由於以字姓為單位製作,所以做得特別大,糊紙式樣也較考究,舊時全以竹、浮材及色紙糊成,可以看出糊紙藝術的今昔變化。由於放水燈的用意是為了召請海上孤魂,燃放前要誦經召請慰安;也要化贈棲止之所與通用之財,所以紙屋要美觀,冥紙經衣也要足夠。

而民間也都相信焚化水燈時,火要燒旺,要飄得遠,則字姓的運道也越旺越發。所以各字姓會派有豐富經驗的泳者在水中推送水燈,讓它飄遠。在漆黑的海上,映著一個個化盡的水燈頭,隨著潮水一波波飄遠,也帶走了大家一份召請孤魂的誠敬之意。而許多在海灘上或浸泡在海水中觀禮的民眾,也用照像機和好奇的眼神記錄了海邊放水燈之夜的深刻印象。


 


而十四日午夜--海濱放水燈頭    燃放水燈的習俗南北各異,在中南部常只由執事人等坐車快速抵達河邊、海邊施放;不是群眾性的大活動,他們的說法是水上孤魂既有召請就有誠意;而中北部則傾向遊行、群眾參與,讓民眾親眼目睹水燈徘、水燈頭,甚至讓他們親自施放。

基隆由於強固的地方傳統,更重視字姓的水燈頭,常各自延請高明的藝匠糊紙,其造型固然有簡有繁,但都用心用意糊成祠堂的樣式,在各姓燈籠的引導下遊行,也在大家的協力下抬入海中燒化,類此宗親會的參與確能表現字姓組織的特色。

所以讓民眾聚集圍觀,固是增添了大家的高昂情緒,也在這些繁複而不可或缺的儀式中,收到了民俗教育的功能。當各字姓代表、圍觀的群眾,現場目睹紙屋焚化、遠漂,自然激發出參與一項神聖儀式的感動心情,和勾起心靈深處悠悠的思念,這是「基隆中元祭」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

放水燈除了通知海上孤魂隔日普施的消息外,另一項含意就是贈屋給居無定所的孤魂幽靈。「水燈頭」是由各姓宗親會焚化,所以紙屋內放置焚化的紙錢,並寫著各姓氏的孤魂牌位;因為採用焚化、漂流沉沒的方式,紙屋可經由火或水的轉化,讓靈界的孤魂幽靈得以接受享用;因為人們相信某物「焚化」後,可以傳達訊息物質到另一時空,由此方式達到與神靈溝通的目的,這是一種思想意念、昇華轉換的儀式。

(圖片引據. 中央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tiV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