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萬鳥群舞的壯觀畫面,人們只知道非洲的紅鶴、美洲的雪雁、韓國的巴鴨,卻從不知道在台灣竟然也有媲美這些自然世界奇觀的鳥類與場景,那地點就在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轄內的北門潟湖,主角是將近三萬隻的黑腹燕鷗。

這黑腹燕鷗的黃昏萬鳥之舞,是足以向全世界宣告的大新聞(圖片由黃俊賢攝影)。

 

※ 認識黑腹燕鷗(鬚浮鷗)

學名:Sterna hybrida
英文:Whiskered Tern.
全長:25公分;
翅展:76公分

黑腹燕鷗繁殖於中國東北部、興凱湖附近,冬季經中國東南部、臺灣、南遷於中南半鳥、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方避寒。

黑腹燕鷗冬羽則全身大致為灰白色,嘴、腳黑色,僅頭枕部及眼後灰黑色。夏羽嘴暗紅色,腳紅色,頭至後頸黑色、背、胸暗灰色,喉及頸側白色,腹部轉變為黑色,尾灰白色,有淺叉。覓食方式是於水域上空來回低飛,邊飛邊看水面,一旦發現獵物,會短暫懸停後俯衝入水叼食小魚、小蝦。

在臺灣地區其族群於春秋兩季過境,在宜蘭蘭陽溪口與屏東林邊都可見到,然而竟有多達三萬隻的黑腹燕鷗來到北門聚集度冬生活,卻是前所未見的生態奇觀,探究原因主要就是因為北門潟湖週邊沒有太多的人為干擾與開發,加上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域內的養殖漁塭能提供充足的食物以及餵養魚群後剩下的水面浮料取食容易。

而黃昏聚集飛舞除了是族群在訓練亞成鳥飛行技巧外,共同警戒天敵與降低被獵殺時的稀釋效應,才是真正造就如此盛大的黃昏飛舞場面的主因。

黑腹燕鷗的觀賞時段,可分為聚合期、飛舞期、分散期三大主軸:

1. 聚合期每到黃昏時分,一批批成千上萬的黑腹燕鷗就會由分佈在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境內的漁塭覓食區分批高飛至北門潟湖高空五百公尺處,先到的黑腹燕鷗通常會在高空緩慢盤旋,等待遠方的夥伴到來。

2. 飛舞期當群聚的黑腹燕鷗數量達到兩至三萬隻左右,群聚的鳥群形狀就會開始改變,由一團烏雲飄蕩型轉變為龍捲風型或是漏斗型,形狀相當多變同時族群也有分開成兩大群各自飛舞成型的狀況,端看您觀賞的角度與鳥群領袖的帶領方向,最為精采的是密密麻麻的鳥群猶如「飛龍在天」般幻化做一條巨龍由高空高速向下俯衝的方式!

等到鳥群衝到潟湖海面,就開始進入飛舞期的後段表演,每一隻黑腹燕鷗就成為了一架高速戰鬥飛機,開始進行海面的低空飛行閱兵典禮,鳥群會跟隨領袖的動作,在阻礙甚多的蚵架與漁舟上鼓動雙翼高速左馳、右翔、迴旋、翻滾,並於此時展現背部與腹部的黑色與白色變化,就是方向變化迅速,陣型仍能維持整齊劃一,這鳥類世界的生態奇觀真可教人歎為觀止。

3. 分散期約莫進行十五至二十分鐘的飛行閱兵後,黑腹燕鷗就會放射狀的分飛散開至潟湖海面中央的蚵架上,先降落的黑腹燕鷗會發出響亮的krek krek叫聲,警告與捍衛晚到的黑腹燕鷗不得侵入其睡眠的地盤,當然搶奪地盤與未找到地盤的黑腹燕鷗則會一邊飛行一邊發出叫聲尋找床鋪,最後隨著天色昏暗,族群才會進入夢鄉。

※觀賞月份、時間與地點:屬於冬候鳥的黑腹燕鷗每年的10月初隔年4月底都是觀賞的最佳時間,據當地居民表示11-12月時黑腹燕鷗的黃昏之舞會提早在下午4-5點間進行,而觀賞地點則在台南縣北門鄉1號水門附近,這時除了光線好,有夕陽與雲彩作背景外,距離也相當近,舞動的鳥群約莫只有10餘公尺,且會有從頭頂飛過的盛況,是最佳的觀賞拍攝期。

隨後則因夜間捕鰻魚苗的漁船與燈火干擾,隔年的月份開始鳥群就會遷徙到井仔腳海堤西方的潟湖區域由急水溪降落,這時的觀賞距離約300公尺左右,時間則在下午5點30分後開始直到6點20分左右結束,當然黃昏之舞還會因為每天的潮汐與天候影響產生早晚的變化,建議觀賞的朋友早點至觀賞地點等待守候,避免錯過這大自然的盛景。

※注意事項與配備

1.前往的道路基本都相當狹窄且沒有太多迴車空間,行走進入的時間僅約5-10分鐘,建議觀賞的朋友將車子停在北門鄉永華村井仔腳廟前廣場或外面的馬路旁,採取走路進入的方式,維護當地生態與秩序。

2.觀賞上肉眼觀賞即可,若要觀賞飛行時的特徵建議您帶手持式的8倍望遠鏡,影片拍攝上建議您攜帶DV錄下這動態之美,平面攝影上小DC就足以紀錄群舞的畫面,若是要拍攝美麗畫面則需要200-600mm的望遠鏡頭,相機則需要感光度1600度以上及連拍功能的相機。

+延伸閱讀+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tiV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