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有超過273個地方文化館,分散在各個角落,主題不同、展出物品也包羅萬象,蘊藏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能量,讓台灣在地文化之美,更加閃耀動人。


現在就讓我們聚焦『
鹿耳門歷史文化地區文物館

 

 

『文化館檔案』

  • 『鹿耳門歷史文化地區文物館』,位於台南市歷史悠久的鹿耳門地區,這裡是當初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時的登陸地點,於2001年成立,目前由鹿耳門天后宮文教公益基金會負責管理。

  • 館舍空間除了按原樣重建的閩南式風格的鹿耳門公館外,另外又利用天后宮閒置空間擴充了四個展覽館,除了常設的鄭成功文物展之外,還有不定期的藝文展覽及營隊訓練。

  • 採預約開放,不收門票,可依據遊客需要提供特別導覽服務。

 

台灣有無數的天后宮,但只有鹿耳門天后宮跟鄭成功開拓台灣的歷史有直接關聯。

明朝永曆十五年,國姓爺鄭成功率領二萬五千士兵、四百艘戰船,抵達鹿耳門外,受困於沙洲無法搶攤,後來設香案向「媽祖」請求,果然海水高漲,大軍才得以順利登陸,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也開啟鄭氏家族開拓台灣的歷史。鄭成功為了感恩「媽祖」顯靈庇佑,令官兵在登陸地點建廟祭祀,就是「鹿耳門天后宮」的前身「媽祖宮」。

『鹿耳門歷史文化地區文物館』負責人林傳貴說起了這段歷史:

因為我們這是1661年鄭成功從鹿耳門登陸北上,供奉媽祖宮在這裡,台灣的歷史就是從鄭成功346年前從這裡開始的。因為鄭成功來了把荷蘭人跟外國人趕走了,這是台灣歷史開發的一個源頭,所以我們稱為台灣溯源頭,鄭成功的第一步-台灣之門鹿耳門。

鹿耳門天后宮本來就叫做「媽祖宮」,我們就延續歷史去做。我們一直把媽祖、鄭成功跟地方、跟歷史沿革涵蓋在一起,所以我們背著這個歷史包袱,一直想把這些歷史擴大讓大家了解,所以我們才叫做「鹿耳門歷史區域地方文化館」。

『鹿耳門歷史文化地區文物館』是在鹿耳門天后宮及文建會的贊助下逐步擴充成立的。

它的源起最早可以推到1993年文建會舉辦第一屆全國文藝季時,而後再依據清朝乾隆42年興建的鹿耳門公館原型,重建了一處兼具閩南式傳特色與台灣本土風格的館舍,之後再利用天后宮內的閒置空間,規劃了四處展覽空間。林傳貴說:

大概在民國82年的時候就已經成立一個鹿耳門文化館,因為當初是辦全國文化季,就是文建會的第一屆全國文藝季。那時候開始我們就需要一個文化館,但是因為比較簡陋,然後就在90年的時候重新在廟旁邊蓋一個鹿耳門公館。

鹿耳門公館是乾隆42年興建,因為它是一個閩南式的建築,所以我們回歸歷史,把它照歷史的外表做閩南式的建築,硬體建設比較完整一點。所以就在92年開始向文建會申請「鹿耳門歷史區域地方文化館」。陸續一直在辦文化展出、藝文展示,辦了幾年之後感覺地方好像還不夠,所以又在廟裡閒置空間再利用。設置一個鄭成功文物館,那是長期的展出

 

繼續閱讀全文

本特別節目由文建會贊助播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tiV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