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目前有超過273個地方文化館,分散在各個角落,主題不同、展出物品也包羅萬象,蘊藏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能量,讓台灣在地文化之美,更加閃耀動人。
現在就讓我們聚焦『黃金博物園區』!




  十九世紀末,滿清統治時期,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帶領工人修築鐵路時,在基隆河床意外發現了閃閃發亮的金砂,溯河而上到了九份、金瓜石一帶、發現了豐富的金礦脈。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台灣割讓給日本,也拱手把金瓜石這座名符其實的「金山」送給了日本。
日本政府為了提供戰爭龐大金援,引進現代化的機器設備,肆無忌憚的掠奪,讓金瓜石的產金量,瞬間躍居亞洲第一。黃金帶來了淘金人潮、也帶來了高規格的生活,當時的金瓜石有「小銀座」之稱,鄰近的九份地區也有「小上海」美譽,當時「金九地區」加總起來的經濟實力,超過當時的台北城。金瓜石甚至擁有全台灣第一座電影院,而郵局、醫院、學校、派出所、車站等生活設施更是一應俱全,可以想見當時這座小山城的繁華景象。




隨著金、銅等貴金屬的枯竭,礦坑一一熄燈,金瓜石也在十幾年前停止採礦,人潮慢慢退去,山城也跟著漸漸荒蕪。為了不遺落這段珍貴的台灣產金歷史,台北縣政府提出了「黃金博物園區」整體規劃,希望保存金瓜石的淘金文化、歷史記憶和人文資產。黃金博物園區代理館長施岑宜說:
 
曾經金瓜石這個地方早期是很重要的金礦所在地,因為金礦枯竭之後這個地方沒落了,所以這個地方也經過10幾年沈寂之後,在地人一直很希望有一個機會看這個地方是不是能夠再繁盛起來,離開的一些子弟是不是可以再回鄉。所以當時就有一個計畫想要做金銅博物館,當時是設定在金銅博物館,後來籌備幾年之後正要開館之時,我們就把它定位為黃金博物園區,以一個黃金博物館為焦點。




早期因為淘金關係,全台灣很多人都聚集在這個地方,就是為了要一圓淘金夢,這麼多人在這麼小小山城裡面,聚在一起會碰撞出一些火花,產生很多有趣故事。

 一般人稱這裡是「黃金博物館」,其實,整個「黃金博物園區」包含了黃金博物館、環境館、金瓜石太子賓館、生活美學體驗坊等四大館;以及兩個體驗區─本山五坑坑道和淘金體驗,這些各有功能和風情的建築,構成了以礦業遺址做為主題的「黃金博物園區」,明年還將開放「煉金樓」,將過去採礦山城的景色陸續整修重現。

施岑宜說,這個園區沒有界限也沒有圍牆,生活在這裡的每個人、每顆石頭,都是園區的一部分,她是一座生態的、與當地社區相互融合成長的博物館。

繼續閱讀全文

+延伸閱讀:
1. 黃金博物園區

本節目由文建會贊助播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tiV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